1、上海:开展“生育友好岗”就业模式试点
根据近期上海市人社局、市总工会、市妇联联合印发的《关于开展“生育友好岗”就业模式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上海市普陀区人社部门结合区域实际,有效整合多方资源,探索推行“生育友好岗”就业模式,落实“三步走”工作法,为对12周岁以下儿童负有抚养义务的劳动者,试点提供可弹性安排、工作方式灵活、工作环境友好的就业岗位,为其更好平衡其工作和家庭的关系,解决燃眉之急提供积极助力。
“主动找”——充分挖掘见成效
普陀区人社部门将推动开展“生育友好岗”就业模式试点作为日常公共就业服务的重要内容,结合各渠道企业资源,开展走访调研、政策宣传等,积极挖掘区域内用人单位潜力,鼓励其根据自身特点,以弹性上下班、线上远程办公等各类弹性工作制形式,推出适合育儿家庭劳动者的工作岗位。同时,依托区级零工市场,聚焦快递、教育培训、商业服务、人力资源等行业,积极拓展“生育友好岗”岗位资源。截至目前,已有9家用人单位积极响应推出23个“生育友好岗”、269人次用工需求。
“互动推”——设置专区强氛围
普陀区人社部门充分利用“15分钟就业服务圈”社区就业服务站等载体和“乐业普陀”微信公众号等宣传渠道,及时发布“生育友好岗”宣传和招聘信息,并先后在“职汇商圈、苏河‘园’梦”2025年普陀区春季促进就业专项行动专场招聘会及“乐业上海优+”行动——2025年上海市春季促进就业综合性大型招聘会普陀区分会场等活动中设置“生育友好岗”专区,吸引有相关需求的劳动者应聘参与,同时在现场及时收集其具体需求和相关建议,推动后续“生育友好岗”的供需对接,提升求职成功率,积极营造区域生育友好的良好氛围。
“联动做”——多管齐下聚合力
普陀区人社部门积极联合区总工会、区妇联等部门,发挥群团组织的各自优势,依托“爱心妈咪小屋”“职工亲子工作室”“苏河好家”“家+书屋”等服务场所资源,依托女企业家协会等各类组织渠道,通过政策支持、服务保障、权益维护等多维举措,积极发挥相关示范导向作用,创建不断适合需求的“生育友好岗”工作环境,切实关爱育儿劳动者及其家庭。
接下来,普陀区人社部门将持续联合多部门,持续深化推动“生育友好岗”就业模式,加强对用人单位的摸排和指导,推动更多单位参与“生育友好岗”就业模式试点工作,深入挖掘岗位资源、优化工作环境、加强技能培训、强化维权保障等,为更多的育儿家庭劳动者提供多样化求职选择,打造更加包容友好的职场环境,不断提升区域乐业指数。
2、江苏:公布652项政府补贴性技能培训项目
近期,江苏省人社厅、省工信厅、省财政厅、省工商联集中公布全省2025年政府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项目等指导性目录,包括11个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补贴项目、518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补贴项目、123个专项职业能力培训补贴项目。对参加目录内培训项目并符合条件的劳动者可给予培训补贴。对培训补贴基准实施阶梯性管理政策,培训项目的补贴基准根据技能要求、培训等级等因素,分生活服务类、生产服务类、生产制造类等职业逐步提升,最低300元,最高可达8000元。
同时,四部门还公布了高技能人才培训补贴紧缺性职业目录,目录围绕就业市场用工需求以及“最缺工”职业排行榜中的有关职业而制定,包含人工智能训练师、互联网营销师等100个职业,目录内职业优先服务制造强省战略和数字经济发展,数字类和制造业职业占到目录总量的60%,其中数字技能类职业接近30%。对纳入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培训补贴职业的,各地补贴标准可根据省定基准上浮,幅度可达30%。
公布政府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项目等指导性目录旨在不断提高政府补贴性技能培训项目与产业发展和就业需求的契合度,引领职业技能培训高质量发展。今年,江苏省将紧贴产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的现实需求,紧扣劳动者对提高就业质量的迫切期盼,启动实施“技能照亮前程”专项培训行动,聚焦江苏“1650”产业体系,建设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推出数字经济、低空经济、人工智能、装备制造等培训项目;聚焦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大规模开展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和在岗农民工技能培训,帮助他们实现转移就业和技能增收;聚焦新赛道、新工种,面向网约车驾驶员、互联网营销师等新业态职业从业人员,开发特色培训项目;聚焦“一老一小”等民生需求,加强育婴、养老、护理、康复等领域技能培训;预计全年将开展政府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65万人次以上。
推动构建“岗位需求+技能培训+就业推荐+等级评价”四位一体的高效培训模式,鼓励技工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开设“技能夜校”,推广“江苏工匠”课堂在线培训平台,因地制宜开展“送技能下乡、入企、进社区”等活动,以多种形式满足广大技能劳动者“充电提升”的需求。
3、云南:聚焦特色优势产业 实施大规模职业技能提升行动
近日,云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印发《云南省关于实施大规模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的十五条措施》。《措施》聚焦高原特色农业、中药材、文旅、康养、绿色能源、劳动密集型等特色优势产业领域,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技能培训评价机制,推行“岗位需求+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项目化培训模式,通过开展大规模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更好满足县域经济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对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计划3年时间,开展职业培训300万人次以上。
实施产业技能提升培训专项行动。围绕打造农业强县、工业大县、文旅名县、边贸强县,聚焦特色优势产业主攻方向,重点实施高原特色农业、中药材产业、文旅产业、养老服务业、绿色能源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6个技能提升培训专项行动,每个专项补贴性培训3万人次以上。同时,实施家政服务业、企业职工2个技能提升培训专项行动。
推行项目化培训模式。摸清就业培训需求,建立职业技能培训需求指导目录,形成培训项目。对急需用工的企业阶段性生产任务培训、重大项目上马培训、定向劳务协作培训等,可打破职业工种名称和职业标准课时限制。支持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公共实训基地、龙头企业、链主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劳务品牌企业等利用优质师资、资源等参与培训评价。
为企业开展培训评价放权赋能。支持企业申报职工岗位能力提升培训项目,以岗位稳定和能力提升为导向,开展项目化培训。重点产业链主企业可面向产业链企业职工开展项目化培训评价。加大企业培训评价自主权,结合实际确定培训内容、形式、时长、师资、考核评价方式等。
发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培训评价服务作用。支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聚焦特色优势产业领域开发新技能培训项目,开设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申请备案为技能等级认定机构,为劳动者提供职业技能培训、评价和就业“一站式”服务,可享受相应培训评价补贴政策。
提高相关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标准。对高原特色农业、中药材、文旅、养老服务、绿色能源特色优势产业急需紧缺职业(工种)培训补贴标准上调30%;对口岸和抵边企业开展涉及服务口岸和抵边地区、资源经济发展相关职业(工种)培训补贴标准上调20%;对脱贫劳动力按规定参加培训的,补贴标准上调20%。
建立培训就业成效评估机制。以培训后一定时间内实现就业、稳定就业、培训满意度等情况为重要标准,开展培训效果评估。加强培训就业跟踪调查服务,组织培训满意度测评,畅通培训对象、企业“双向”反馈渠道,将培训促就业成效作为机构评级、项目承接的重要考量因素,树立促进就业的培训导向。
4、安徽:开启大规模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行动
近日,安徽省人社厅会同省有关部门举办全省职业技能培训启动仪式。根据计划,安徽省2025年度预计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52万人次以上,组织实施省级职业技能竞赛63项。
动态调整补贴目录。发布就业技能培训补贴职业(工种)目录,涵盖79个职业(工种),退出需求小、供给少的13个,归并关联12个,新增8个,动态更新率达36.7%,其中新职业、数字职业、急需紧缺以及乡村振兴类职业(工种)占比超80%。
“好中选优”确定机构。综合考量制度建设、硬件条件、教学管理、办学效益等7个维度,经初审推荐、专家评定、社会公示、省级备案等程序,首批评定A级职业培训机构79家。
“品牌引领”优化项目。按照“受培训市场检验、劳动者欢迎、就业增收效果好”原则遴选确定首批88个培育项目,覆盖数字经济、智能制造、低空经济等行业门类,其中第二产业项目占比35.2%。
“以赛促训”开展竞赛。印发2025年省级职业技能竞赛计划,包括省级一类赛27项、二类赛36项,覆盖133个竞赛职业(工种),涉及农业、制造业等多个国民经济门类,预计参赛人数超1万人,带动各级竞赛和企业练兵比武40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