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国:2025年度个税专项附加扣除信息需在12月末前确认
2025年度个税专项附加扣除信息确认12月1日起开始,纳税人可通过个税APP确认2025年度个税专项附加扣除信息,一定要在12月末前完成。纳税人可下载并登录个人所得税App进行修改、确认。
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项目包括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住房租金、赡养老人、婴幼儿照护七项,具体如下:
1) 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专项附加扣除标准人每个婴幼儿每月2000元。父母可以选择由其中一方按扣除标准的100%扣除,也可以选择由双方分别按扣除标准的50%扣除,具体扣除方式在一个纳税年度内不能变更。
2) 子女教育。子女教育专项附加扣除标准为每个子女每月2000元。父母可以选择由其中一方按扣除标准的100%扣除,也可以选择由双方分别按扣除标准的50%扣除,具体扣除方式在一个纳税年度内不能变更。学前教育阶段,为子女年满3周岁当月至小学入学前一月;学历教育,为子女接受全日制学历教育入学的当月至全日制学历教育结束的当月。
3) 继续教育。纳税人在中国境内接受学历(学位)继续教育的支出,在学历(学位)教育期间按照每月400元定额扣除,同一学历(学位)继续教育的扣除期限不能超过48个月;纳税人接受技能人员职业资格继续教育、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继续教育的支出,在取得相关证书的当年,按照3600元定额扣除。个人接受本科及以下学历(学位)继续教育,符合本办法规定扣除条件的,可以选择由其父母扣除,也可以选择由本人扣除。
4) 大病医疗。在一个纳税年度内,纳税人发生的与基本医保相关的医药费用支出,扣除医保报销后个人负担(指医保目录范围内的自付部分)累计超过15000元的部分,由纳税人在办理年度汇算清缴时,在80000元限额内据实扣除。纳税人发生的医药费用支出可以选择由本人或者其配偶扣除,未成年子女发生的医药费用支出可以选择由其父母一方扣除,纳税人及其配偶、未成年子女发生的医药费用支出分别计算扣除额。
5) 住房贷款利息。纳税人本人或者配偶单独或者共同使用商业银行或者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为本人或者其配偶购买中国境内住房,发生的首套住房贷款利息支出,在实际发生贷款利息的年度,按照每月1000元的标准定额扣除,扣除期限最长不超过240个月。纳税人只能享受一次首套住房贷款的利息扣除,经夫妻双方约定,可以选择由其中一方扣除,具体扣除方式在一个纳税年度内不能变更。夫妻双方婚前分别购买住房发生的首套住房贷款,其贷款利息支出,婚后可以选择其中一套购买的住房,由购买方按扣除标准的100%扣除,也可以由夫妻双方对各自购买的住房分别按扣除标准的50%扣除,具体扣除方式在一个纳税年度内不能变更。
6) 住房租金。纳税人在主要工作城市没有自有住房而发生的住房租金支出,可以按照以下标准定额扣除:(一)直辖市、省会(首府)城市、计划单列市以及国务院确定的其他城市,扣除标准为每月1500元;(二)除第一项所列城市以外,市辖区户籍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扣除标准为每月1100元;市辖区户籍人口不超过100万的城市,扣除标准为每月800元。纳税人的配偶在纳税人的主要工作城市有自有住房的,视同纳税人在主要工作城市有自有住房。夫妻双方主要工作城市相同的,只能由一方扣除住房租金支出。住房租金支出由签订租赁住房合同的承租人扣除。纳税人及其配偶在一个纳税年度内不能同时分别享受住房贷款利息和住房租金专项附加扣除。
7) 赡养老人。纳税人赡养一位及以上年满60岁的父母,以及子女均已去世的年满60岁的祖父母、外祖父母的,统一按照以下标准定额扣除:①纳税人为独生子女的,按照每月3000元的标准定额扣除;②纳税人为非独生子女的,由其与兄弟姐妹分摊每月3000元的扣除额度,每人分摊的额度不能超过每月1500元。具体分摊方式和额度在一个纳税年度内不能变更。
2、上海:职业技能提升补贴标准上调30%
12月4日,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七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重点产业领域技能人才培养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其中指出,优化职业技能提升补贴结构,围绕产业发展急需、民生保障紧缺领域,建立健全职业技能提升补贴目录,对其他项目补贴建立动态调整和退出机制,具体规定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会同市财政局另行制定。对劳动者获得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及养老护理、家政服务行业纳入本市急需紧缺职业(工种)目录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见附件)的,职业技能提升补贴标准上调30%。
《通知》明确,针对人工智能数据标注和模型运用领域技能人才需求,开发专项职业能力评价项目,配套专项职业能力评价证书并纳入职业技能提升补贴范围。本市院校毕业学年学生、在职人员(不包括公务员、事业单位从事非技能岗位的从业人员)、失业人员等各类人员获得上述专项职业能力证书的,可按每人1000元的标准申请补贴。补贴人群、补贴比例、申请审核、资金列支等按照本市劳动者申领职业技能提升补贴的有关规定执行。根据政策实施效果评估情况,建立健全配套制度,探索扩大专项职业能力证书试点范围。
《通知》指出,依托各行业科研机构、重点企业、各类院校等,加大培训评价项目研发力度,对各类主体承接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养老护理、家政服务等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专项职业能力等评价项目开发更新的,开发成果经评审符合资助条件的,给予每个项目最高10万元补贴资助。
《通知》明确,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及养老护理、家政服务等行业中推进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将培训开班后3个月内与上海市企业签订1年(含)以上劳动合同并缴纳本市社会保险费的培训学员,纳入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补贴对象范围。对企业申请的新型学徒制培训项目,经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评估通过后,可根据企业需求在首批培训未完成全周期前开展下批培训。补贴经费可根据企业意见直接拨付至培训实施机构。
《通知》还鼓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养老护理、家政服务领域开发新技能培训项目,按规定开设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申请备案为技能评价机构,为劳动者提供职业技能培训、评价和就业“一站式”服务。
3、天津:推动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协商合理确定技能人才最低工资
按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 全国总工会办公厅 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办公室 全国工商联办公厅关于大力开展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协商合理确定技能人才最低工资的通知》(人社厅发〔2024〕51号)要求,为积极推动天津市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协商合理确定技能人才最低工资工作,天津市社保局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协商合理确定技能人才最低工资工作的重要意义
大力开展技能人才最低工资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协商工作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是扎实构建新时代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内容,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不断健全技能人才工资分配制度,探索通过集体协商合理确定行业、区域技能人才最低工资,可以充分体现技能要素价值,激发技能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对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区、有关单位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切实摆在突出位置,确保相关工作顺利推进、落地落实。
二、先行先试,积极推动开展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协商合理确定技能人才最低工资工作
各区要结合本区域实际,以技能人才相对集中的制造业、建筑业、住宿餐饮业、家政服务业以及本区域的主导行业、重点发展行业为切入点,开展行业集体协商,或在产业聚集的工业园区、产业园区、街道(乡镇)等开展区域集体协商,通过协商在本市最低工资标准之上确定技能人才的最低工资,或确定不同技能等级的最低技能津贴,并就相关事项签订行业性、区域性集体合同。有条件的行业(区域)可探索根据人才类别、职业(工种)、技能等级有针对性地开展协商,分级分类确定不同技能人才最低工资等事项。
三、把握重点,不断提升集体协商针对性实效性
推行能级工资集体协商建制扩面,推进技能人才薪酬激励集体协商,协商确定技能人才最低工资,协商工资调整幅度、奖金分配、企业年金等事项,协商制定职工技术创新、技能竞赛获奖、技术成果转化收益分享等激励办法,协商建立疗休养和体检、改善食堂班车等福利,通过“以技提薪、助力共富”实现技高者多得、创新者重奖,推动提高技术工人薪酬待遇。有条件的还可以通过协商,设立“新八级工”技能津贴、班组长津贴、师带徒津贴、特定环境津贴等技能工资体系。国有企业要发挥示范带头作用,鼓励技能要素参与分配,提高技能人才工资福利待遇,将能级工资协商纳入工资集体协议内容。协商过程要广泛听取企业和职工的意见,参考天津市工资集体协商指导信息中的社平工资增长幅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等数据信息,以及天津市企业薪酬调查信息中的不同职业、技能等级薪酬水平,结合本行业(区域)实际合理确定协商内容,确保协商结果履行效果。每个区至少要有1个行业(区域)签订涉及技能人才最低工资内容的集体合同。
四、加强领导,为工作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各区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成员单位要加强对集体合同内容和效力的宣传,指导和督促区域(行业)内企业严格履行集体合同。要引导和鼓励企业积极开展企业集体协商,挖掘培育典型,扎实推动工作开展。市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各成员单位至少选取1个技能人才供需矛盾突出、工资水平偏低的区域(行业)作为联系点,直接指导和推动重点联系点开展技能人才最低工资行业性或区域性集体协商。
要求各区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办公室于12月20日前将工作开展情况报市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办公室。
4、其他:携程首创春节特别版“混合办公”措施
近日,携程集团面向全体客服员工官宣了一条“混合办公”春节特别版的重磅消息,只要是满足条件的,工作地为中国大陆的自营一线客服员工,今年春节期间都可以申请提前返乡办公,时间为2025年1月1日—2025年2月28日,最长可居家办公整整两个月时间。
携程自2022年携程启动“混合办公”制度,员工每周三、周五均可自主选择居家办公,据统计,两年以来,该公司已有七成员工体验了混合办公的便利性,累计节省约70万小时通勤时间,申请的员工中,年轻人更青睐混合办公,90后和00后占比近八成。
作为混合办公项目的发起人、研究者,携程集团董事局主席梁建章曾表示:混合办公制度的推广是企业、员工和社会的多赢。不仅在不影响效率的情况下提升员工的满意度,还有利于减少交通堵塞、环境保护;缓解高房价和地区间差异;另外有利于家庭和谐、女性职业发展和提高生育率。希望混合办公制度未来在更多主流中国企业被推广,这将对中国的社会和经济产生积极且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