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启动第三代社保卡集中换发
10月30日起北京市分阶段、分人群、分批次启动第三代社保卡集中换发工作。北京市行政区域内参加社会保险的人员,可自愿申领或换领第三代社保卡。换发工作分为五个批次,从2024年10月30日到2025年12月31日,分别面向参保在职职工、个人参保人员、离退休人员三类人群开展集中换发。未换发或未启用北京市第三代社保卡的持卡人,现持有的第一、二代社保卡功能不受影响,可以继续使用。
三类人群分五个批次集中换发三代卡
第一批自2024年10月30日起,组织房山区、顺义区、昌平区、大兴区、平谷区等5个区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参保单位在职职工开展集中换发。
第二批自2025年2月起,组织海淀区、丰台区、通州区和延庆区等4个区的参保单位在职职工开展集中换发。
第三批自2025年5月起,组织东城区、朝阳区、门头沟区和密云区等4个区的参保单位在职职工开展集中换发。
参保单位选择工资代发银行等3家以内银行作为合作银行,职工在单位确定的银行范围内选择其一,申领第三代社保卡。此前西城区、石景山区、怀柔区三个试点区未换发人员可在这一阶段继续办理。
第四批自2025年8月起,组织全市所有个人参保人员(含18岁以下未成年人、18岁及以上在校大学生、以灵活就业方式参加城镇职工社会保险人员、以个人名义参加城乡居民社会保险人员等)开展集中换发。其中,18岁以下未成年人由家长选择换卡银行代为办理;18岁及以上在校大学生,对于高校中个别自行参保的学生,或因特殊情况不在校的学生,可根据本人意愿选择换卡银行自行办理。对于在校生整建制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高校,由学校选择3家以内合作银行,统一组织学生申领,学生在学校确定的银行范围内选择其一,申领第三代社保卡。其他个人参保人员可根据本人意愿选择换卡银行自行办理。
第五批从2025年10月起,组织全市所有离退休人员开展集中换发。对于网上办理换发有困难的离退休人员,可联系街道或社区工作人员上门办理。离退休人员以本人养老待遇代发行为首次换卡银行开展换发,如后期确有更换银行的需求,可在领取第三代社保卡后自行更换。
2026年1月1日后,北京市将进入常态化换发阶段,新参保人群和集中换发阶段未申领第三代社保卡的参保人,可通过线上线下渠道申领第三代社保卡。
集中换发阶段采取线上申领形式
集中换发阶段采取线上申领三代卡的形式。参保人可通过北京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官方网站、京通小程序、“北京人社”微信公众号、北京民生一卡通微信小程序等线上服务渠道申领。在职职工须在参保单位通过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官方网站开通集体申领后办理。
三代卡自申领之日起30个自然日内完成制作。参保人可通过两种方式领卡,一是选择“合作银行服务网点”领卡,根据收到银行发送的短信通知,到所选择的发卡合作银行服务网点领取第三代社保卡,可在现场启用社会保障功能和激活金融功能。二是选择“邮寄”领卡,由发卡合作银行提供寄递服务。参保人收到卡后,可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启用社会保障功能,激活金融功能可就近到发卡银行任一服务网点现场办理。另外,参保单位可以根据需要,联系换发银行在制卡完成后上门发放,并同步启用社会保障功能、激活金融功能。
第三代社保卡持续推进实现“一卡通”
第三代社保卡是一、二代社保卡的升级版,在技术和安全方面做了优化升级,能够实现社会保障、就医结算、交通出行、公园游览和金融服务等功能于一体,既是一张社保卡,也是一张办事卡、民生卡、就医卡、银行卡。北京市人社局提醒全市各参保单位和参保人,在申领和使用第三代社保卡过程中谨防诈骗,人社部门和各合作银行不会发送含有网页链接的短信或邮件通知,也不会向单位或个人索要社保卡金融账号和支付密码等个人敏感信息。如收到含有网页链接的短信或邮件通知,请认真甄别、切勿轻信,并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或拨打社保卡服务热线96066反馈,保护好个人资金安全。
2、上海:加快落实新一轮就业创业政策
今年8月起,上海市人社部门在全市范围内启动以“助力攻坚 就创青春”为主题的2024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服务攻坚行动,依托十方面就业服务举措,确保到年底本市2024届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实现就业比例不低于90%,有就业意愿的登记失业青年都能实现就业或参加到就业准备活动中。截至目前,市、区两级人社部门已累计开展招聘、上门排摸、实名服务、政策宣传等各类服务3万余次。
攻坚行动开展以来,上海人社部门加快落实新一轮就业创业政策。推进重点群体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免申即享”,持续开展一系列政策服务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活动。2024年度重点群体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已惠及1.6万家单位,33.5万家单位享受了失业保险稳岗返还资金。此外,动态发布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并进一步放宽了高校毕业生报考和应聘本市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相关岗位的条件要求。
目前,各区人社部门均已建立2024届未就业毕业生实名台账,“一人一档”全面排摸未就业毕业生基本情况、技能特长、就业意向、服务需求等信息。未就业毕业生可以随时在户籍地、常住地、求职地进行求职登记。年初以来,已累计帮助1.1万余名长期失业青年实现就业创业。
为向未就业毕业生等青年提供更加实用、多元的公共就业服务,各区人社部门每周至少举办一次专业性招聘活动,每月至少举办一次综合性招聘活动,通过直播带岗、“人工智能+”等手段,人岗匹配的效率得以显著提升。全市各级人社部门已累计开展1743场招聘会,提供就业岗位30.4万个。全市已组织求职能力实训营37期,开展针对未就业毕业生等青年职业指导活动720余场,活动参与人次超2万。
3、陕西:六进校园精准促进毕业生尽早更好就业创业
陕西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印发通知,部署开展2025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公共服务“六进校园”活动。活动从即日起至2025年6月底,以“就业服务进校园,精准帮扶在身边”为主题,汇集专业资源,凝聚各方合力,注重精准施策,推动就业公共服务向前延伸、提质增效,满足毕业生多层次、全方位、精准化服务需求,促进毕业生尽早更好实现就业创业。
一是政策宣传进校园。全面梳理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重点涵盖就业扶持政策、权益保障政策、人才流动政策、风险案例提示,列明政策内容、经办机构、经办流程,确保看得懂、算得清、用得上,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就业政策宣传活动。
二是招聘服务进校园。积极挖掘岗位资源,在“秦云就业”招聘平台动态归集发布岗位信息,重点涵盖本地区重点企业、重大项目和“专精特新”小微企业招用工信息,机关事业单位、基层服务、重大专项人员调配等公共部门岗位,以及科研助理、实习见习等岗位。加强对本地招聘信息审核,加密线上线下招聘频次,加大对虚假招聘、就业歧视、求职陷阱的防范和打击力度。
三是就业指导进校园。组织专业力量对大学生开展职业指导,提供职业能力测评、生涯规划、职场适应、职场导航、就业训练营等服务,合理引导预期,帮助毕业生掌握求职技巧,转变就业观念。探索建立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服务全链条机制,在各高校设立就业服务驿站。引导毕业生进园区、进企业、进市场,开展职业体验活动。
四是创业服务进校园。遴选优质创业课程、创业师资进校园,对有创业意愿的毕业生及时组织创业培训,主动为创业者提供创业服务,落实场地优惠、创业政策支持。
五是职业培训进校园。动员组织各类培训机构广泛开展高校毕业生职业技能培训。广泛宣传技能人才评价政策,引导参训大学生积极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增强就业能力。组织“大国工匠”“技能大师”为毕业生展绝活、授经验、传心得,推动实现技能就业和技能增收。
六是困难帮扶进校园。对属地高校零就业家庭、低收入家庭、残疾等毕业生建立帮扶台账,落实“一对一”结对帮扶制度,做好心理辅导和思想疏导,加大岗位推介力度,积极帮扶困难毕业生实现就业。对通过市场化渠道确实难以实现就业的,运用公益性岗位予以安置。对因各种变故新增的困难毕业生,要及时补发一次性求职补贴。
4、湖南:出台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新政策
湖南省人社厅、省财政厅联合印发《湖南省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实施办法》,明确补贴职业(工种)范围、补贴标准、补贴调整机制等内容。
明确属于法定劳动年龄内,且有就业能力和培训需求的人员可享受职业技能培训补贴,范围包括:防止返贫监测对象、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含技工院校高级工班、预备技师班、技师班和特殊教育院校职业教育类毕业生)、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符合条件的企业职工。
对现代化产业重点职业、吸纳和稳定就业重点类职业、农村技能人才培养重点类职业,按照不同的职业水平,分5档进行补贴,补贴标准为每人每次最低800元、最高3500元;对属于实施补贴的职业(工种)范围、但不属于前述三类职业(工种) 的其他类职业(工种),不论等级均按550元的标准进行补贴;对符合国家规定的数字技术工程师有关职业(工种),分3档进行补贴,其中云计算工程技术人员补贴金额最多,高级补贴标准为每人每次5760元。
规定补贴调整机制。其中明确,每年的职业培训补贴标准在前一年的现行标准基础上按比例上调5%。对由省人社厅确定为技能类紧缺职业(工种)的,其培训补贴标准按现行标准上浮10%执行;认定为劳务品牌优质培训项目相关职业(工种)的,在其劳务品牌属地开展的相关职业(工种)培训、专项职业能力培训补贴标准按现行标准上浮50%执行,与技能类紧缺职业(工种)上浮10%不叠加享受。参加就业技能培训对申领培训补贴后,在培训结课6个月内就业的,按标准额外奖补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