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人才库 | 日本語 | HR论坛
 
现在是:
首 页
公司概况
新闻中心
专业服务
顾问团队
人才招聘
联系我们
新闻中心
合作单位
公共交通
在线留言
新闻中心
 
每周人社动态分享(2023年第26周)
·发布时间2023-07-07 15:17:40

1、上海市:7月1日起将调整部分民生保障待遇标准

上海将从7月1日起调整失业保险金和工伤保险待遇标准。

调整失业保险金标准

具体为:第1-12个月支付标准为2175元/月;第13-24个月支付标准为1740元/月;延长领取支付标准为1510元/月。

调整工伤保险三项待遇标准

自2023年1月1日开始,对2022年12月31日前发生工伤致残或因工死亡人员的工伤保险三项待遇标准进行调整。

2022年12月31日前发生工伤且致残一级至四级工伤人员的伤残津贴在2022年享受的标准基础上调整:其中致残一级增加452元/月,致残二级增加417元/月,致残三级增加394元/月,致残四级增加362元/月。调整后的伤残津贴最低标准为:致残一级9276元/月,致残二级8643元/月,致残三级8124元/月,致残四级7592元/月。

2022年12月31日前发生工伤且经确认生活不能自理工伤人员的生活护理费在2022年享受的标准基础上调整,其中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工伤人员增加394元/月,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工伤人员增加315元/月,生活部分不能自理工伤人员增加236元/月。调整后的生活护理费标准为:生活完全不能自理6092元/月,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4874元/月,生活部分不能自理3655元/月。

2022年12月31日前因工死亡人员供养亲属的抚恤金在2022年享受的标准基础上,每人每月增加98元。


2、河北省:综合施策打出稳就业政策组合拳

近日,河北省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关于优化调整稳就业政策全力促发展惠民生的十七条措施》,立足外部环境变化和就业形势需要,兼顾政策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围绕“扩、促、兜”综合施策,聚焦4个方面提出17条措施,打出今年稳就业政策组合拳。

激发活力扩大就业容量

聚焦吸纳就业能力强的行业企业扩岗支持,加强政策激励,提振市场信心,培育就业新增长点。重点包括:加大对吸纳就业能力强的行业企业的扩岗政策支持,建立岗位收集、技能培训、送工上岗联动机制,对吸纳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的,一揽子兑现社会保险补贴、吸纳就业补贴、职业培训补贴等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稳岗扩岗贷款服务,优化贷款审批流程,增加信用贷等支持。发挥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支持重点群体从事创意经济、个性化定制化文化业态等特色经营,落实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政策,简化担保手续,落实免除反担保要求。加大技能培训支持力度,大规模开展重点行业、急需紧缺职业(工种)技能培训,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技能提升补贴等支持。延续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大型企业按企业及其职工上年度实际缴纳失业保险费的30%返还,中小微企业按60%返还。

拓宽渠道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

聚焦高校毕业生规模再创新高的情况,千方百计稳住公共部门岗位规模、拓宽市场化就业渠道,努力稳住毕业生就业水平。重点包括:鼓励企业吸纳就业,对企业招用符合条件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登记失业青年的,可发放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积极引导基层就业,稳定基层服务项目规模,实施“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支持到城乡社区就业创业。支持国有企业扩大招聘规模,稳定机关事业单位岗位规模,实施2023年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落实就业见习补贴、开发临时性公益岗位等政策举措。

强化帮扶兜牢民生底线

聚焦困难群体求职就业面临的问题,分层分类提供就业援助、失业保障和社会救助,扎紧扎牢民生安全网。重点包括:加强困难人员就业帮扶,提供“一对一”就业援助,对符合条件的困难毕业生发放一次性求职补贴。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及时足额落实失业保险金、代缴基本医疗保险费等常规性保生活待遇。将符合条件的生活困难失业人员及家庭纳入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范围。认真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按规定向困难群众足额发放物价补贴。

强化责任落实

聚焦加强组织实施,确保政策落地落实。重点包括:各地要细化实化政策措施,压紧压实工作责任、提升经办服务水平、强化宣传解读。要持续优化经办流程,加快推进网上办理,规范资金管理使用,严格履行程序规定,健全风险防控机制,保障资金安全运行。



3、湖北宜昌:“宜才码”打造人才服务样板

近年来,湖北省宜昌市人社局以落实“1+4人才新政”为引领,坚持问题导向,紧跟数字服务趋势,重构人才服务模式,开发应用“宜才码”,打造全省一站式、智慧化人才服务信息平台,推进人才服务数智化转型。

“一码畅享”倍增服务质效。“宜才码”将人才、企业、政府、高校四方联动起来,实现人才服务“一码畅享”。服务“码上办”。“宜才码”集合住房安居、交通出行、便捷就医、子女入学、休闲疗养等9大类15项人才服务和144项公共服务,应用渗透到人才生活安居各方面,人才点点手机即可“码上申办服务”。政策“码上兑”。统筹市直各部门、企事业单位,众创平台和金融机构,集成人才创新创业全流程各项人才政策。“宜才码”上线以来,已成功发放人才购房首付款补贴劵12683人、租房补贴1769人、公积金贷款和提取业务5750人,发放专家津贴282人次141万元,发放大学生生活补贴20715人次,发放资金1230.45万元,发放博士生活补贴178人,发放资金2105.2万元。人才“码上引”。在需求端,“宜才码”建立人才岗位动态征集机制,每季度发布一次人才需求岗位,累计征集发布岗位9.6万个。在供给端,依托50家院校人才工作联络站,分析高校专业分布及毕业生情况,编制发布人才招引路线图,为企业引才提供精准指引。

“一码通办”破除工作藩篱。以“宜才码”破除部门壁垒,形成齐抓共管工作格局。多点联动协同。建立人才工作相关部门“宜才码”协同机制,明确人才服务专员82人,实现人社、住建、卫健、教育等多部门联办和县市区多层级协同,确保人才服务“码上联办”,人才“一次不用跑”。双线提供服务。在三峡国际人才城同步建立线下人才一站式服务大厅,开设6个人才综合服务岗位,线上线下同步办理人才服务事项。开通人才服务专线电话,提供24小时不断线服务。实时提醒督办。设置人才服务红黄牌预警模式,设定7个工作日的办结时限,5天未办结的,“宜才码”发出黄牌预警,短信提示具体经办人员及分管负责人,7天未办结的,发出红牌警告,信息推送至部门主要负责人。

“一码集成”绘制人才地图。通过宜才码摸清人才底数,为市委市政府人才决策、政策调整提供依据。多维采集信息。依托城市大脑,打造一人一码、类别清晰、动态查验的人才数据审核模块,建立自愿申报、单位采集、属地上报相结合的多维信息采集模式,贯通户籍、社保、就业、健康码等数据库,实现数据自动比对、清洗、整理、优化,确保人才信息采集全面覆盖、精准有效。分类认定人才。对照《宜昌市人才分类目录指导书》,建立A-F类人才分类评价体系,覆盖“两院”院士到本专科生等各类人才。全市通过“宜才码”完成注册113519人,认定33546人。智慧精准分析。按照以业为本、贡献优先、合理确定的原则,精准分析研判在宜人才相关情况,形成人才图表、大数据总览图、人才地图,动态呈现全市人才总量、层次、分布信息,实现总量信息、重点单位紧缺岗位信息动态全览,指引人才招引工作重点。


4、湖南省:十大行动筑牢农民工工资支付屏障

近日,湖南省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湖南省“用心用情·湘薪湘护”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专项整治实施方案》,确定从今年6月起至2024年春节前,在全省组织开展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专项整治,持续巩固拓展根治欠薪成果。

根据《方案》部署,湖南省重点围绕畅通农民工工资维权渠道、集中交办督办重大欠薪案件、重点行业源头治理和“智慧监察”建设等开展“十大行动”。专项整治坚持出实招、求实效,为农民工设立法律援助室,进一步简化全省“智慧人社”欠薪线索反映平台的条件设置,方便农民工扫码维权;约谈一批重点欠薪项目,解决一批重大案件、“执行难”案件和久拖不决的欠薪积案;开展“查风险、强协商、保支付、促和谐”专项行动,着力排查化解基层欠薪矛盾隐患;督促各地依法实施一批行政处罚、打击一批犯罪行为、曝光一批典型案例;组织开展“湘融湘爱·薪暖农民工服务”活动和“用心用情·湘薪湘护”冬季集中整治行动。

专项整治期间,全省各级有关部门将切实运用《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及有关配套政策,进一步推动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制度落实落细,狠抓责任落实、制度落实、风险防控、多方联动、信息监管,加大欠薪突出问题的整治力度,不断推进欠薪治理往深里走、往实里抓,确保农民工及时足额拿到工资,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友情链接
 
搜索

版权所有 ©  上海强格乐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电话:86-21-5888-1947 、86-21-6433-6685  E-mail: miao.shen@shjungle.com.cn
BR>地址:上海市虹口区西江湾路388号凯德虹口商业中心B栋3208室(〒200083) 渡正网络提供技术支持

人才管理
关闭
021-58881947 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