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海:发布2021年企业技能人才市场工资价位
企业技能人才市场工资价位数据来源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统一部署开展的企业薪酬调查。2022年,上海市共调查企业3480户,涵盖国有、外资、私营等各种经济类型,以及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各门类行业的大、中、小微型企业。其中,调查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在生产服务一线岗位工作、2021年全年正常出勤的技能人才,包括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和初级工(其中高级技师、技师和高级工为高技能人才)18.27万人。
技能人才市场工资价位数据指技能劳动者在2021年取得的全部工资性收入,包括基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加班工资等。将每个技能人才的工资水平从高到低排序,处于90%位置的技能人才工资为高位数,处于50%位置的为中位数,处于10%位置的为低位数。
技能人才平均工资高于全市平均工资水平
2021年,技能人才平均工资为14.83万元,较上年增加1.28万元,同比增长9.4%,增幅为近三年最高,比上海市全口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13.68万元)多1.15万元。其中,高技能人才平均工资为19.32万元,较上年增加2.25万元,同比增长13.2%,增幅为近三年最高,比全市平均工资多5.64万元。高级技师平均工资为21.52万元,为近三年最高,较上年增加1万元,同比增长4.9%,比全市平均工资多7.84万元。
技能等级越高工资越高
从中位数看,2021年高级技师为18.12万元,技师为17.65万元,高级工为16.22万元,中级工为14.29万元,初级工为9.29万元。其中,高级工、中级工增幅较大,分别增长15%和21.5%。
从高位数看,高级技师为37.36万元,技师为32.08万元,高级工为31.03万元,中级工为25.80万元,初级工为17.39万元。除初级工外,各等级均有明显增长,涨幅按等级从高到低依次为7.5%、6.9%、23.8%和25.4%。
高技能人才工资增长更快、工资增长期更长
在25周岁及以下的事业起步期,高技能人才和初、中级工的起薪处于同一水平,约为10.5万元。
在25-45周岁的事业发展期,高技能人才平均工资在36-45周岁达到顶峰,为20.94万元,相比25周岁及以下年龄段的10.6万元,增加10.34万元,增幅为97.5%。初、中级工平均工资在26-35周岁达到顶峰,为13.84万元,相比25周岁及以下年龄段的10.43万元,增加3.41万元,增幅为32.7%。高技能人才与初、中级工的收入差距随年龄增大而增加,其中25周岁及以下相差0.17万元,26-35周岁相差3.47万元,36-45周岁相差7.12万元,且各年龄段差距较上年均有扩大。
在46周岁以上的事业稳定期,高技能人才平均工资为19.98万元,比初、中级工的12.74万元高7.24万元。其中高级技师平均工资逐年增加,在56周岁及以上达到顶峰,为25.45万元,为初、中级工的2.21倍。
部分高技能人才工资水平达到或超过同级专业技术人员
2021年,高技能人才的工资高位数为31.86万元,比专业技术人员(中级职称)中位数24.01万元多7.85万元;高级技师的工资高位数为37.36万元,比专业技术人员(高级职称)中位数32.7万元多4.66万元;技师的工资高位数为32.08万元,比专业技术人员(中级职称)中位数24.01万元多8.07万元。
制造业技能人才工资水平高于普通管理岗位
制造业的技能人才人数较多,占全部技能人才总数的44.0%。2021年,制造业中技能人才的工资中位数为12.92万元,比从事普通管理岗位(如文秘、办事员、后勤管理等)的人员的11.82万元多1.10万元,差距与去年基本持平。
部分高技能人才工资水平达到或超过同级中层管理岗位。高级技师的工资高位数为37.32万元,比中层管理岗的中位数32.53万元多4.79万元,差距相比去年的3.25万元增加1.54万元,同比增长47.4%。
企业规模越大,各分位工资水平越高,且增幅越大
2021年,大型企业的技能人才工资中位数为13.52万元,同比增长13.6%;高位数为27.32万元,同比增长9.7%。中型企业中位数为11.66万元,同比增长5.8%;高位数为20.87万元,同比增长2.3%。小微型企业中位数为9.42万元,同比增长0.2%;高位数为19.32万元,同比减少0.9%。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的技能人才工资较高
从行业看,2021年技能人才工资中位数位列前三的是“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分别为24.77万元、19.30万元和14.22万元,比全部技能人才工资中位数(12.53万元)分别高12.24万元、6.77万元和1.69万元。
高技能人才工资中位数位列前三的是“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分别为28.89万元、20.81万元和18.08万元。
高级技师工资高位数位列前三的是“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分别为37.32万元、37.06万元和36.98万元。
2、北京:助企纾困再加力 稳保就业强基础
按照发力四季度就业再攻坚部署要求,北京市以助企纾困为突破口,积极为企业送政策、送信息、送服务、送温暖,全力保障企业复工复产,有效稳定和扩大就业岗位,全市就业大局保持稳定。
高位统筹,坚定企业发展信心。12月12日上午,市委书记尹力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认真听取并回应企业诉求,压紧压实各区党委政府责任,持续开展企业大走访,用好“服务包”制度和12345服务企业热线,助力企业快速复工达产,带动就业增长。市复工复产防控组定期收集企业诉求,下发督办通知单,确保事事有回应、件件有落实。市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专题调度,系统梳理企业面临困难,强化责任单位联系对接,加大惠企政策支持力度,充分激发和保护企业发展活力,为稳就业保就业积蓄更大力量。
政策加持,带给企业真金白银。制定《北京市积极应对疫情影响助企纾困的若干措施》,从4方面提出12项具体举措,全面落实国家关于延缓缴纳制造业中小微企业部分税费、延续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加大支持科技创新税前扣除力度等优惠政策;衔接拓展社保费缓缴、扩岗补助等原有政策安排;针对市场主体相对集中的诉求,聚焦产业发展,优化政策措施供给,实现扩大有效投资、带动就业、促进消费的综合效应。截至11月底,累计缓缴社会保险费135亿元,惠及3.5万家企业,促就业资金支出79.6亿元,发放创业担保贷款超30亿元,带动就业岗位25.3万人。
精准施策,保障企业用工需求。受疫情影响、“两节”临近等因素叠加,离京劳动力增多,企业缺工问题凸显。对此,市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启动重点企业用工服务“三建立、三发挥、两保障”工作机制,即:建立工作专班、服务清单、保障机制,确保第一时间响应企业诉求;发挥就业服务平台、人力资源市场、职业技能培训作用,提高信息知晓度、招募时效性和培训精准性;在政策支持和责任落实上全力保障。四季度以来,帮助多家防疫物资生产企业急聘员工、扩大产能,从餐饮行业调剂员工“跨界支援”美团买菜、盒马生鲜、物美超市等生活服务类企业,切实保障重点急需企业用工。
重点帮扶,支持企业促进就业。持续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充分发挥基层就业服务专员作用,细化就业意愿摸查,分类整理就业需求,优先向企业进行推荐。积极采集企业招聘岗位信息,通过“中国公共招聘网”“就业超市”平台和急聘专栏、“百姓就业”微信公众号、调频102.5“就业在北京”栏目等集中对外发布,在助力企业发展的同时,促进更多劳动者尽早实现就业。截至11月底,北京生源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6.1%,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参保5.9万人,帮扶城乡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6.6万人,实现零就业家庭至少一人就业。
3、湖北:开展2023年春节期间“春暖农民工”服务行动
近日,湖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公安厅、省民政厅、省司法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卫生健康委、省乡村振兴局、省总工会、共青团湖北省委员会、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有限公司等十一部门联合开展“春暖农民工”服务行动,用心用情做好春节前后农民工服务保障工作。
温情送关爱。深入基层一线开展走访慰问农民工活动,引导返乡返岗农民工安全、错峰出行,及时为符合条件的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待遇,加强急难救助帮扶,做好留守老人、儿童关爱帮扶。
真情促就业。以提前返乡、延迟返岗农民工为重点加强就业服务,强化脱贫人口优先帮扶,鼓励通过线上线下等方式参加技能培训。
深情护健康。广泛开展疫情防控知识宣传,为农民工疫苗接种提供便利,做好返乡农民工健康监测等服务。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春节期间开展农民工义诊等活动。
乡情润文化。组织“村晚”等示范展示活动,开发开放一批农民工喜闻乐见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举办面向农民工的群众文化活动。
倾情维权益。指导企业依法合规用工,畅通农民工维权渠道,维护好农民工工资报酬等权益。
4、重庆:“智慧人社”足不出户尽享便捷
目前,重庆“智慧人社”建设初见成效,206项人社服务事项实现“一网通办”。其中,失业保险稳岗返还、脱贫人口培训生活费补贴等政策已实现“免申即享”。
“一网通办”让业务流程更简
“没想到只需要在网上提交申请材料我就完成了企业的开办手续办理,并成功申请了就业社保登记,真的是太方便了。”日前,重庆旭达废旧物资回收有限公司通过网上办事大厅“一网通办”,仅10分钟就完成了企业开办和就业社保登记。
近年来,重庆人社以“智慧人社”平台为基础,探索开展人社领域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建设,通过利用好“智慧+”全面打通包括但不限于“渝快办”平台事项管理中心的系统壁垒,做到统一规划、数据同源、标准统一、更新及时,全力推进经办服务“一网通办”,努力实现企业办社保不跑腿、随时办。
不仅是企业,办事群众也纷纷点赞。
“查询一个档案,原来至少需要半个小时,现在30秒不到”;“办理业务,足不出户直接网上申报就可以”;“以前不同的业务要在不同的窗口排队,现在一个窗口就能办理”……
如今,重庆人社依托“智慧人社”新系统,不仅提高了人社系统的经办能力和服务水平,还真正实现了让“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让不见面服务和网上办理、掌上办理以及指尖服务落实在具体行动中。
截至目前,重庆人社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了社保查询、参保证明打印、失业金申领、证书查询等206项服务应用在线办理,并将165项线上服务应用接入“渝快办”市级政务服务平台,实现“单点登录、一网通办”。
“优先网办”让群众跑腿更少
明明处在社保办理的高峰期,办事大厅却不见人挤人、排长队的景象,取而代之的是每个窗口的秩序井然。
“现在很多业务网上就能办结,所以来大厅的人就少了。”重庆人社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社会需求和效率观念的变化,排队或“赶集式”的现场办公模式已不能满足单位或个人的办事需求。
重庆社保将信息化工作重心由“实体服务大厅”向“线上服务大厅”转移,聚焦“优先网办”,利用好互联网、手机、自助服务一体机等线上服务渠道,努力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智慧人社”新业态,让居民“动动指尖”“足不出户”就能办成事,享受到智能优质高效的社保服务。
同时,针对智能技术使用困难人群,重庆人社创新推出亲情代办业务,即,通过使用“重庆人社”APP,1人可绑定4人的代办服务。
代办服务的出现,一方面便捷了群众,另一方面也对代办者的身份认证复核提出了更高要求。
依托“智慧人社”平台,建立起社保大数据分析监控平台,对全市42个社保服务大厅的360度实景监控,有效实现了实时对经办业务类型、办事频率、等候时长等社保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并为科学决策提供客观依据,便于精确管理、精细服务。
目前,“优先网办”已完成72项社保对外服务事项纳入网办清单,市民可以通过“渝快办”“重庆人社”APP、重庆人社门户网厅等多种渠道网上办理72项业务,实现社保服务触手可及。
“全渝通办”让服务体验更优
“我在这里提交申请后,系统便直接转送到万州区的经办单位,由那边进行办理,不用来回跑,真是太方便了。”近日,正在市社会保险局办事大厅办事的范女士感叹。
属地经办一直是导致群众多跑路的痛点。
近年来,重庆人社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群众的痛难点,积极推进“智慧人社”建设,将首批32项对外服务事项纳入“全渝通办”,按照“全渝受理、属地办理”的原则,参保单位和参保群众可就近选择全市任意区县申办,不受属地限制。
无论原参保地在全市哪个区县,都可以在全市任意一个社保经办机构办理相关业务,办事群众不再需要往返跑路。重庆人社紧紧围绕缩短便民服务距离,按照“成熟一项、迁移一项”的原则,积极推进人社公共服务试点服务事项在两地人社部门APP川渝通办专区、“渝快办”和“天府通”川渝通办专区实现“线上通办”。
同时,以社保卡为载体集成标准化试点事项,大力推进遂宁-潼南社保卡、电子社保卡“一卡通一码通”等先行探索,开通以社保卡、电子社保卡为载体的数字化场景应用,助力“智慧人社”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