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务院:9月份至明年3月份,将向困难群众发放价格临时补贴约200亿元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8月26日下午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困难群众兜底保障有关情况。在加大困难群众救助帮扶力度方面,具体有如下政策支持!
Q:近期在加大困难群众救助帮扶力度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A:一是指导各地为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等困难群众增发一次性生活补贴。
二是加大遇困群众临时救助力度,指导各地为符合条件的未参保失业人员等困难群众,由务工地或经常居住地发放一次性临时救助金。
三是全面落实低保、特困供养等救助政策,及时将符合条件的脱贫不稳定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和突发严重困难户纳入低保和特困供养范围,确保应保尽保、应救尽救。
四是加快推进全国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建设,指导各地简化优化救助程序,提高社会救助时效。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大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力度的举措,要求全面落实低保扩围政策、尽快将一次性生活补贴发放到困难群众手中,加大遇困群众救助力度、抓紧把发放一次性临时救助金的政策落实到位,同时决定自今年9月份至明年3月份,阶段性调整价格补贴联动机制,实行"扩大保障范围、降低启动条件"政策,加大对困难群众物价补贴力度,切实兜住兜牢民生底线。
Q:阶段性调整价格补贴联动机制的政策内容有哪些?
A:一是阶段性扩大保障范围。现行的价补联动机制是2021年修订完善的,覆盖了7类群体,这7类群体是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人员、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享受国家定期抚恤补助的优抚对象、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艾滋病病毒感染儿童,合计约5800万人。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自今年9月份至明年3月份,在上述7类群体基础上,将领取失业补助金人员和低保边缘人口等2类群体阶段性新增纳入价补联动机制的保障范围,扩大保障范围后,预计可多惠及约900万人,共覆盖困难群众约6700万人。
二是阶段性降低启动条件。将现行价格补贴联动机制启动条件中的CPI单月同比涨幅由3.5%阶段性降低为3.0%,同时保持CPI中食品价格同比涨幅达到6%时发放价格补贴等其他启动条件不变,满足任一条件即启动价格补贴联动机制。启动条件已经适当降低的地方,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阶段性进一步降低启动条件。
Q:阶段性调整价格补贴联动机制,加大对困难群众物价补贴力度需要增加多少补贴资金?增支的资金如何保障?
A:价格补贴联动机制是根据各地物价涨幅来启动的,补贴标准也与当地物价涨幅挂钩,补贴资金金额需要结合各地物价涨幅进行具体测算。
结合今后一段时间国内物价涨幅的预测,对阶段性调整价格补贴联动机制后,需要发放的补贴资金以及增支金额进行了初步估算,预计今年9月份至明年3月份,各地将向困难群众发放价格临时补贴约200亿元,其中因扩大保障范围、降低启动条件而增加补贴发放约70亿元。
增支资金保障渠道上,除对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和失业补助金人员的增支资金,从失业保险基金中列支外,对其他困难群众增加发放的补贴资金,由中央财政分地区给予补助,其中东部地区补助30%、中部地区补助60%、西部地区补助80%。价格临时补贴由地方先发放,中央财政后结算。
Q:有哪些方法来保障符合标准的人口及时纳入低保?
A:一是加大低保政策落实力度。为落实国务院常务会有关低保扩围增效的要求,民政部在完善低保制度方面做了一些制度上的创新。例如,把低保边缘家庭中的重病重残人员单独纳入低保,把低保边缘家庭的重病重残人员单独纳入低保就形成了按户保和按人保的结合,从而使低保制度更有容量;鼓励各地将低保审核确认权限从过去的县下放到街道和乡镇,从而加快低保审核确认的时限;核算家庭收入的时候,按照规定适当扣减一些刚性支出和必要的就业成本,对实现就业后的家庭人均收入超过当地低保标准的这些低保家庭,也不马上退出,给他半年到一年的渐退期,使低保覆盖更多的困难群众,努力做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
二是加强低保边缘家庭认定工作。落实低保"单人保"政策,需要认定低保边缘家庭。低保边缘家庭一般是指不符合低保条件,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超过低保标准,但是低于低保标准1.5倍,有的地方是2倍,同时家庭财产状况符合有关规定的家庭。现在各级民政系统已经认定了570多万低保边缘人口,这项工作还在进一步加强。
Q:针对困难群众有可能继续增加的情况,下一步如何强化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
A:重点从动态监测和综合帮扶这两个方面来强化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
所谓动态监测,就是要进一步完善全国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将更多的低收入困难群众纳入监测范围。目前民政部门建立的全国低收入人口监测信息平台已经收录了6200万人的低收入人口的信息,包括低保对象、特困人员、支出型困难群众、易返贫致贫人员和低保边缘人口,还要把更多的困难群众纳入到监测范围。同时拓展平台的功能应用,比如加强跟教育、人社、医保、住建、卫生健康、应急、乡村振兴、总工会、残联等等相关部门的数据比对,针对重病、残疾、就业、就学等情况设置预警指标,建立相应的监测预警机制。
所谓综合帮扶,要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明确针对不同困难群众的救助帮扶政策,建立起救助的圈层,及时给予有针对性的救助帮扶,比如生活有困难的给低保或临时救助,生病了有医疗救助,上学困难有教育救助,住房困难有住房救助,形成分层分类、综合救助的格局,从而通过社会救助体系来统筹救助资源,凝聚救助合力,为困难群众提供更加有力、更可持续的兜底保障。
2、江苏:心理治疗项目将纳入基本医保支付范围
据统计,精神疾病负担在我国疾病总负担排名居首位,占比约为20%。今年初举行的江苏省人代会上,省人大代表、省妇联主席朱劲松提交了“关于将心理治疗有序纳入医保支付范围的建议”,之后省人大常委会将此列为重点处理代表建议进行督办。省医保局局长周英介绍,该局以办理代表建议为切入口,系统推进解决精神障碍患者群体的医保问题,及时启动医保支付调整工作。
目前全省共有50项心理诊疗项目,25项已纳入基本医保支付范围,年医保基金支出超过5.5亿元。对尚未纳入医保支付的25项,省医保局进行了分类评估,特别针对患者负担较重的心理治疗项目深入开展了调研论证。省医保局拟确定将心理治疗项目纳入基本医保支付范围,待经过专家评审后正式纳入支付范围,全省统一医保支付类别、支付比例和支付标准,于今年10月底前执行。
为提高待遇保障水平,降低患者医药负担,我省还将精神分裂症等7种严重精神障碍疾病纳入全省统一的门特保障范围。周英解释说,这类疾病患者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服药,门诊待遇难以保障,新政策可以让患者在门诊治疗时享受住院待遇,同时给予不设起付线、报销比例不低于同级别医疗机构住院报销比例的待遇倾斜。今年,省医保局还提请省政府印发《关于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发挥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功能,在普惠基础上对精神障碍患者实施倾斜政策。
目前全省103家精神专科医疗机构已全部被纳入医保定点范围,253家综合性医疗机构设立的精神科,随同医院一起纳入医保定点范围。
3、甘肃:直播带岗稳就业
为缓解疫情对全省稳就业工作带来的冲击和挑战,甘肃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快速反应,第一时间启动线上服务,创新开展直播带岗活动,厅局长、市(州)长、高校负责人、业务骨干、知名企业代表、职业指导专家、创业达人走进直播间,分析就业形势、解读就业政策、推荐优秀学子,介绍岗位信息、讲解求职技巧,分享创业经验,对冲疫情对就业工作的影响,确保期间全省就业局势总体稳定。
坚持高位推动,建立省市县纵向联动机制。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动和工作调度机制,整合全系统资源力量,采取综合专场、特色专场、行业专场交替进行的方式,密集开展各类直播带岗活动,制定覆盖省市县三级的直播带岗工作计划。多方募集优质岗位资源,完善跨区域信息互通共享机制,通过甘肃人才网等渠道,动态发布省内外用工信息。省内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纷纷开通直播平台,通过自建和借助电视台等平台,组织开展直播带岗招聘活动,并广泛动员应届毕业生、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和有就业意愿的城乡劳动者观看参与直播带岗活动。截至8月21日,全省共举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长直播带岗活动112场次,累计组织用人单位3182家次,提供就业岗位12.1万个,241万人次观看直播。
横向加强部门之间联动,构建“大人才市场”工作体系。依托直播带岗平台,建立完善跨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加强与妇联、退役军人、残联、团委、教育、国资委等部门联动。联合省教育厅、省大数据管理局、省大数据中心、兰州市人民政府举办甘肃数字政府建设人才“直播带岗”—IT人才专场活动;联合省妇联、省教育厅举办“春风送岗位•巾帼建新功”甘肃省女性人才专场招聘会;联合省乡村振兴局、省教育厅举办甘肃省2022年雨露计划毕业生专场招聘活动暨夏季综合人才招聘会;联合省残联举办2022年甘肃省残疾人就业专场招聘会。各部门强强联合,横向发力,确保就业局势总体稳定。
加强区域协作,省际联动拓宽就业新渠道。甘肃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完善跨区域信息互通共享机制,多方募集省外优质岗位资源,通过省外联动持续开展招聘活动。先后联合宁波、德州、天津、包头等外省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举办综合性、特色类直播带岗活动9场次,组织用人单位200余家,征集就业岗位5000余个,进一步拓宽了疫情期间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就业渠道。
4、北京:建立“候鸟式”流动务工人员之家
8月25日,北京市丰台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在中建一局五分公司、中建二局三分公司项目建设地两处挂牌成立“候鸟式”流动务工人员之家,打破以往固定场所的模式,务工人员之家随着项目建设地的搬迁而随之“迁徙”,真正做到农民工朋友在哪里,哪里就有他们温暖的“家”。截至目前,北京市丰台区已建设各类型务工人员之家7个。
丰台区按照“1+N”模式,全力推进务工人员之家建设,并以务工人员之家实体化建设为载体,搭建职能部门、企业与务工人员三方交流、沟通的平台,在政策咨询、职业技能提升、劳动权益维护、就业困难援助等方面提供多项服务,全力提升农民工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
今年以来,北京市已建成务工人员之家173个,举办活动840余场,提供就业、维权、便民等服务30多万人次。下一步,北京市将统筹各区实际,加大建设力度,拓展服务职能,延伸服务范围,建立长效和互动机制,在务工人员就业培训、权益维护、子女教育、医疗健康、融入城市等方面提供帮扶,鼓励务工人员爱岗敬业、努力奋进,为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